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扬州晚报:扬州盐商历史遗迹知多少?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扬州网-扬州晚报  点击数10911  更新时间:2010/2/24 9:02:08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admin

      扬州网讯 晚报昨报道,经过专家学者多方研讨,初步明确以“扬州盐商历史遗迹”作为我市申遗基本路径。清代扬州盐商,是一个显赫的政治经济集团,两淮盐税直接关涉到朝廷的经济命脉,所谓“动关国计”。盐商的大量钱财,一方面购买田地,作为固定资产;一方面为报效朝廷,谋求更好地位;此外,就是供自己挥霍。市民都想知道我市到底有哪些扬州盐商历史遗迹?为此,记者请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带您寻找扬州盐商历史遗迹。

  A

  散落在老城的盐商旧宅

  丁家湾许氏盐商故居

  韦明铧说,沿徐凝门路向南,不一会就到了丁家湾。向西不多远,有一座清代风格的门楼,这就是许氏盐商的家。许氏旧宅前后共三进,每进三间两厢,中间以长方形天井相隔。许家本是徽州歙县人,清代移民扬州。来扬的第一代祖先几乎身无分文,依靠在徽州同乡家里做伙计或卖徽州饼为生。待到稍有积蓄,便做起盐业生意,旗号“谦益永”。许家真正兴旺,是来扬后的第三代。据说,当时许家利用清廷珍妃的关系,通过竞标得到在兴化、泰州、东台三地经营盐业的专利,因而迅速发家。许家老屋实际包括丁家湾88号、90号、102号等一大片。

  青莲巷周氏盐商故居

  接着到青莲巷盐商周氏故居看看。国庆路至渡江路,左拐进苏唱街,不远处有巷伸向北面,举步即达青莲巷。青莲巷20号,其貌虽不扬,进去后却别有天地。进门一方大院,四周两层木楼环抱,其中一角房檐直指青天,气势非凡。楼梯已破损不堪,但行走其上依然稳当。登二楼可俯瞰大院,仰望苍穹。

  韦家井马氏盐商故居

  韦家井16号是马氏街南书屋仅存的南大门。此门方正伟岸,保存完好。遥想当年,盐商二马是何等文采风流,高朋满座,四海景慕,八方来朝。数百年后,却仅存一座孤独的砖门。

  华氏盐商故居

  离开韦家井,向西曲行,对面一户人家院墙内凌空伸出一角飞檐和一堆假山。这就是华氏盐商的家园,称“华氏园”,现已修复。

  国庆路诸氏盐商故居

  由国庆路拐进路东一条小巷,永庆里内便是诸姓盐商住宅。“永庆里”是现在无人知晓的老地名,如今这里的门牌是国庆路342号,其实从340号到346号都是诸家的老宅。

  地官第丁氏盐商故居

  地官第12号是丁氏盐商住宅。丁家水磨砖大门楼依然朝南屹立,上面雕刻着琴、棋、书、画、梅、荷、菊、鹿等吉祥图案。

  东圈门何氏盐商故居

  再抓紧时间到东圈门内壶园旧址一访。壶园者,是晚清盐商何莲舫的家园。何氏原来做官,后弃官经商,在扬州经营盐业。

  永胜街魏氏盐商故居

  在永胜街可看盐商魏氏的老宅。魏氏盐商叫做魏次庚。魏家本来有花园,花园中有池塘,池塘中有石舫,石舫中有郑板桥题写的“歌吹古扬州”匾额。后来,池塘填平,石舫被移到城外大虹桥边的“西园曲水”内。

  埂子街旌德会馆

  离开永胜街魏宅,来到埂子街愿生寺,也就是旌德会馆。旌德会馆虽然是综合性的会馆,但是其中商人仍以盐业为重点。

  粉妆巷刘氏盐商故居

  从愿生寺出来,向西骑车不多远,就到了粉妆巷。粉妆巷19号,是刘姓盐商老宅。

  广陵路毛氏盐商故居

  广陵路190号是盐商毛升和的故居,但没有什么可看的了。临街的大楼,是新砌的,后面的平房,是后造的。只有后面园子里,还有一些假山石,无言地向我们诉说着昔日毛氏盐商的辉煌。

  大武城巷贾氏盐商故居

  跨过广陵路,进入大武城巷,从1号到5号都是盐商贾颂平的老宅。它的规模之大和结构之美,让人惊叹。它有楼,而且有好几进楼,这一点已经超过了汪氏小苑。更令人叫绝的是,广陵路上的“二分明月楼”,原来也是贾氏家园的一部分。贾家的墙,是现今扬州城里保存得最漂亮的老墙。单是这爿老墙,就吸引过许多摄影家的目光。穿过大武城巷,便到丁家湾。丁家湾1号,也是贾氏的家,还依稀保留着一些遗迹。

  新仓巷魏源故居絜园

  从丁家湾再向南,来到新仓巷。在岭南会馆斜对面,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,走进去,赫然看见一堵残破的门楼遗迹,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放眼看世界第一人——魏源的故居絜园。絜园是魏源于道光十五年至十六年(1835-1836)所建,其费用为他经营票盐所获之利润。可见,魏源也曾经是个扬州盐商。

  南河下盐商集聚地

  新仓巷往南不远,便到南河下,这里是扬州盐商最集中的地方。打西头数起,有170号的汪鲁门家,118号的廖可亭家,26号的包松溪家和周静成家。其中,汪鲁门、廖可亭两家老宅,规模极大,气势最壮。包松溪家其实就是今湖南会馆之所在,门楼保存最好,可惜里面已面目全非。

  引市街巴氏盐商故居

  由南河下往东则是康山街,这里有盐商卢绍绪家和魏仲蕃家。南河下北面的引市街是当年买卖盐引的交易场所。引市街上,有个特殊的里弄,叫做“巴总门”,据说是清代大盐商巴氏家族的住所。巴氏的著名人物,是巴慰祖,但是真正经营盐业的,是他的父兄。

  东关街陆公馆

  东关街98号陆公馆,系晚清两淮盐官陆公故居,现存老宅五进。宅后原有冬荣园,已毁。此即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岳母家也。

  B

  这些地方留下盐商足迹

  四岸公所

  丁家湾北面许氏老宅对面,有座早已废弃的清代庵堂——德胜庵遗址。再向西走一会儿,便见高大的四岸公所门楼耸立在巷口。这座门楼,两边呈八字形。按照规定,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四省的食盐,均须从两淮盐区运出,故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,四岸公所就是他们议事的地方。

  山陕会馆

  沿东关街向东走不多远,向北转入安家巷,即清代大盐商安岐家所在。安家巷之东,就是扬州经营盐业的晋商和秦商的会馆——山陕会馆旧址。

  岭南会馆

  在扬州城南的新仓巷,有一处扬州现存最大的清代会馆——岭南会馆,现为一所学校所用。

  嘉兴会馆

  从岭南会馆向西,巷南57号有一处居民委员会的用房,据说是嘉兴会馆遗址。这座会馆破坏得十分厉害,只有后面的一棵古松,可以证明它历史的悠久。

  湖南会馆

  离开新仓巷,来到南河下。这里原来是会馆集中的地方,但是现在比较可看的,也就是湖南会馆了。在清代,湖南会馆中的“棣园”曾是扬城园林之冠,两江总督曾国藩曾经驻节于此,并在会馆中观剧。

  C

  盐商文化的标志性建筑

  除了大家熟悉的个园、徐园、汪氏小苑外,扬州盐商文化还有一些标志性建筑。

  虹桥

  “扬州好,第一是虹桥。”这是清代人写的一句有名的诗。这位诗人叫费轩,为明末著名遗民费密的孙子,四川人。虹桥横跨在瘦西湖上,最先是明人架的一座木桥。因为桥的栏杆为红色,故名“红桥”。到清代中叶,木桥改建为单拱石桥,如同虹卧于波,便又称“虹桥”。

  白塔

  白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,因为它是模仿北京北海中的喇嘛塔而建,所以又叫做“小喇嘛塔”。乾隆下江南时,白塔已是湖中一景,叫做“白塔晴云”。据说乾隆来到瘦西湖,四面一看,叹道:“这里很像京城中的北海,可惜差一座白塔。”当时接待皇帝的大盐商连忙用重金贿赂皇帝身边的随从,绘出京城白塔形状,连夜建造。

  四桥烟雨楼

  从徐园向湖东遥望,可以看到葱茏的树木间座座楼宇,其中一座叫做“四桥烟雨楼”。为什么叫“四桥烟雨”?因为在那里登楼远眺,能够在烟雨蒙目龙中,隐隐约约看到四座桥:大虹桥、长春桥、春波桥、莲花桥。也有说其中有玉版桥而没有大虹桥的,也有说其中有小红桥而没有春波桥的。

  熙春台

  为什么叫做“熙春台”呢?据说这和扬州盐商为清朝皇帝祝寿有关。当时有盐商汪某,在瘦西湖上建“春台祝寿”景区,表示对皇上的敬意。

  静香书屋

  过二十四桥,折向北去,眼前陡然出现一组建筑,这就是静香书屋。两百年前这里是徐氏盐商的别墅,规模比现在要大。这个景区,像扬州的很多地方一样,不止一个名字——它的主人姓徐,所以叫“徐工”;乾隆皇帝赐给它一个名字,叫“水竹居”;作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,它又叫“石壁流淙”。

  刘庄

  刘庄位于广陵路,坐北朝南,与贾氏二分明月楼隔路相望,建于清代光绪年间,原叫“陇西后圃”,后归吴兴盐商刘氏所有,改名“刘庄”,后又曾在内设怡大钱庄,也称“怡大花园”,是扬州遗存大型盐商住宅之一。

  萃园

  萃园位于文昌中路南侧,系民国年间扬州盐商集资修建。萃园曾经是扬州市第一招待所,但仍可见城市山林的遗意,大门上有“萃园”两字匾额。今天的萃园,实际上是将原来西旁的息园并入后形成的,大门也已从南向改成了北向。数年前,萃园曾被拆毁,今日所见实乃后来新建,不过沿用“萃园”旧名而已。

  珍园

  珍园的主人叫做李锡珍,是清末民初的扬州盐商。入得园门,在甚嚣尘上的扬州闹市区便忽然来到了一个清凉世界。左边有一间小小水榭,紧紧依墙而建,可惜门紧闭着。榭下有水,蜿蜒向前淌去。水上有座小石桥,通向假山中的暗道。过桥缘暗道而行,即盘旋上山顶。山虽不高,但是登临俯瞰,却略有险峻之意,这也是扬州叠石之妙。今天的珍园,已与当年珍园相去甚远。

  二分明月楼

  二分明月楼建于道光年间,原系员氏家园。楼在广陵路263号狭巷内,它的门极小,开在热闹的广陵路上。从小门进去,经过一段窄巷,才到园子里。园子的布局,大抵是中间为山水,四周为楼廊。具体地说,园北是一座开间很阔的两层楼,也即所谓“二分明月楼”。

  【学者谈盐商】

  扬州盐商影响

  韦明铧认为,扬州盐商的影响,几乎遍及扬州文化方方面面。因为盐商的口腹之欲,才产生了扬州菜。因为盐商的声色之需,才产生了扬州戏。因为盐商家装饰需要,扬州玉器业和漆器业才得到高度发展。因为盐商安居需要,扬州建筑术和造园术才达到巅峰。这些文化艺术样式,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,不管它是烹饪,是戏曲,是工艺,是园林——都因为盐商们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消费需求,才得以存在和完美起来,从而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荣的文化艺术遗产。其中,扬州园林的造诣与名声格外引人瞩目。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